出版社: 博集天卷 |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品方: 企鹅图书
原作名: The Order of Time
译者: 杨光
出版年: 2019-6
页数: 183
定价: 56
装帧: 精装
丛书: 卡洛·罗韦利诗意科普系列
ISBN: 9787571001636
内容简介 · · · · · ·
为什么我们记得过去,而非未来?时间“流逝”意味着什么?是我们存在于时间之内,还是时间存在于我们之中?卡洛·罗韦利用诗意的文字,邀请我们思考这一亘古难题——时间的本质。
在我们的直觉里,时间是全宇宙统一的,稳定地从过去流向未来,可以用钟表度量。可罗韦利向我们揭示出一个奇怪 的宇宙,在这里,时间的特质一一坍塌,在最基本的层面上,时间消失了。他告诉我们,我们对时间流逝的感知,取决于我们的视角……
—
◆“让物理变得性感的男人,下一个史蒂芬·霍金”、意大利物理学家卡洛·罗韦利《七堂极简物理课》之后全新力作。
◆物理学与哲学的完美融合,在习以为常之处,探索世界的惊人真相,用诗意语言、前沿物理学理论探索时间的本质,颠覆我们的常识与直觉。
◆“奇异博士”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卷福)倾情朗读,有声书获得英国国家图书奖。
◆《时代》《自然》《卫报》《新科学家》《纽约时...
为什么我们记得过去,而非未来?时间“流逝”意味着什么?是我们存在于时间之内,还是时间存在于我们之中?卡洛·罗韦利用诗意的文字,邀请我们思考这一亘古难题——时间的本质。
在我们的直觉里,时间是全宇宙统一的,稳定地从过去流向未来,可以用钟表度量。可罗韦利向我们揭示出一个奇怪 的宇宙,在这里,时间的特质一一坍塌,在最基本的层面上,时间消失了。他告诉我们,我们对时间流逝的感知,取决于我们的视角……
—
◆“让物理变得性感的男人,下一个史蒂芬·霍金”、意大利物理学家卡洛·罗韦利《七堂极简物理课》之后全新力作。
◆物理学与哲学的完美融合,在习以为常之处,探索世界的惊人真相,用诗意语言、前沿物理学理论探索时间的本质,颠覆我们的常识与直觉。
◆“奇异博士”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卷福)倾情朗读,有声书获得英国国家图书奖。
◆《时代》《自然》《卫报》《新科学家》《纽约时报》等10余家媒体好评推荐。
◆精美装帧,相同开本,延续《七堂极简物理课》《现实不似你所见》《极简科学起源课》的唯美设计。
作者简介 · · · · · ·
卡洛·罗韦利,意大利理论物理学家,圈量子引力理论的开创者之一。曾在美国、意大利工作,现在法国带领量子引力研究小组,著有畅销科普作品《七堂极简物理课》《现实不似你所见》《极简科学起源课》等。罗韦利以其简洁诗意又充满热情的科普讲述惊艳世界,被誉为“让物理变性感的男人,下一个史蒂芬·霍金”。《七堂极简物理课》这本一百页的小书在意大利出版后创造了惊人的销售成绩,被译为40多种语言,引爆全球科普阅读热潮。
目录 · · · · · ·
也许时间是最大的奥秘
第一部分 时间的崩塌
1 统一性的消失
2 方向的消失
3 当下的终结
4 独立性的消失
5 时间量子
第二部分 没有时间的世界
6 世界由事件而非物体构成
7 语法的力不从心
8 以关联为动力
第三部分 时间的来源
9 时间即无知
10 视角
11 特殊之处会出现什么
12 玛德琳蛋糕的香味
13 时间的来源
安眠的姊妹
图片声明
注释
· · · · · · (收起)
丛书信息
喜欢读"时间的秩序"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时间的秩序"的人也喜欢 · · · · · ·
时间的秩序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时间的秩序的书评 · · · · · · ( 全部 54 条 )

记录这一年多的物理科普之旅
> 更多书评 54篇
-
1、我们栖居于时间之中,就如鱼在水中。我们的存在,就是在时间中存在。 2、一个被剥离至本质的世界,闪耀着荒芜与恼人的美。 3、物体会使它周围的时间变慢。地球是个庞然大物,会使其附近的时间变慢。这种效应在平原处更明显,在山上要弱一些,因为平原更近。这就是在海平面高度居住的人衰老得慢一些的原因。 4、物理学并不描述事物“在时间中”如何演化,而是描述事物在它们自己的时间中如何演化,以及“时间”相对于彼此怎样...
2019-09-22 22:49 3人喜欢
1、我们栖居于时间之中,就如鱼在水中。我们的存在,就是在时间中存在。
2、一个被剥离至本质的世界,闪耀着荒芜与恼人的美。
3、物体会使它周围的时间变慢。地球是个庞然大物,会使其附近的时间变慢。这种效应在平原处更明显,在山上要弱一些,因为平原更近。这就是在海平面高度居住的人衰老得慢一些的原因。
4、物理学并不描述事物“在时间中”如何演化,而是描述事物在它们自己的时间中如何演化,以及“时间”相对于彼此怎样演化。
5、一切与时间流逝有关的现象都被还原为过去的一个“特定”状态,而这个状态的“特殊性”很可能是由于我们模糊的视野。
6、不仅不同地点没有一个单一的时间——甚至对同一个地点而言,单一的时间都不存在。时间长短只与拥有既定轨迹的物体的运动有关。
7、延展的现在就是一系列既非过去亦非未来的事件,它确实存在,正如有些人既不是我们的祖先也不是我们的子孙。
8、经过更仔细的审视,实际上,即使那些最“像物体”的物体,也只不过是很长的事件。最坚硬的石块,根据我们所学的化学、物理学、矿物学、地质学、心理学,实际上是量子场的复杂振动,是力瞬间的作用,是粉碎重归尘土前短时间维持原状、保持平衡的过程,是星球元素间相互作用的历史中短暂的篇章,是新石器时代人类的痕迹,是一群孩子使用的武器,是一本关于时间的书中举过的例子,是本体论的隐喻,也是世界被分割出的一部分——那世界与其说取决于被感知的物体,不如说取决于我们进行感知的身体构造。渐渐地,在这场镜像的宇宙游戏中一个错综复杂的结构成了实在。比起像石头那样的东西,世界更像是由转瞬即逝的声音或大海的波浪构成的。
9、“物体”本身仅仅是暂时没有变化的事件。但只是在归于尘土之前。因为很明显,一切都迟早要复归尘土。
10、但带来伤感的并非失去,而是情感与爱。没有情感,没有爱,失去也就不会带来痛苦。因此,即使是失去带来的痛苦,也是好事,甚至很美妙,因为它让生命充满意义。
11、时间与模糊密切相关。模糊是由于我们不知道世界的微观细节。物理学的时间,从根本上讲,是我们对世界无知的体现。时间即无知。
12、过去与未来之间的全部差别也许单纯是因为熵在过去要低一些。
13、如果宇宙中有这样的东西——对我来说肯定会有——那么我们就刚好属于它。此处,“我们”指的是我们经常接触并且用来描述世界的物理量的集合。因此,也许,时间的流动不是宇宙的特征,就像天空的旋转,来自我们在自己角落中的独特视角。
14、在宇宙无限的种类里,可能会有一些物理系统,它们通过一些特殊的变量与世界其他部分相互作用,定义出初始的低熵。对这些系统来说,熵在不停增加。在那里,而非其他地方,存在着与时间流动相关联的典型现象:生命,进化,思想,以及我们对时间流逝的感知,都成为可能。在那里,苹果生长,产出了我们的苹果酒:时间。这甜美的果汁中蕴含了所有的美食以及生命的滋味。
15、在急切追求客观性的同时,科学千万不能忘记,我们对世界的经验来自世界内部。我们给世界投去的每一瞥都来自一个特殊的视角。
16、让世界运转的不是能源,而是低熵源。没有低熵,能量会稀释成相同的热量,世界会在热平衡态中睡去——过去与未来不再有分别,一切都不会发生。
17、让世界上的事件得以发生的,让世界书写其历史的,是万物不可遏止的混合——从少数有序的状态变为无数无序的状态。整个宇宙就像一座缓慢倒塌的山,像个逐渐瓦解的结构。
18、存在的是过去的痕迹,而非未来的痕迹,仅仅是因为过去的熵较低。不可能有其他原因,因为过去与未来之间区别的唯一来源就是过去的低熵。
19、在没有热量的世界,一切都会有弹性地回弹,不留下痕迹。
20、这些都是苦,因为我们必须失去我们所拥有的以及所爱的。因为一切生起的必然灭去。使我们受苦的不在过去或未来,它就在那儿,现在,在我们的记忆里,在我们的期待里。我们渴望永恒,我们忍受着时间的流逝,我们因时间而受苦。时间即苦。
21、我们人类就是宏大熵增历史的结果,由这些痕迹产生的记忆聚集到一起。我们每个人都是统一的存在,因为我们反映着世界,因为通过与同类接触,我们形成了统一实体的形象,也因为它是一种由记忆统一的关于世界的视角。我们所谓的时间“流动”就源于此,当我们听到时间流逝时,听到的就是这个。
22、我们是记忆,我们怀旧,我们期许着不会到来的未来。由记忆与预期开启的空地就是时间:有时是痛苦的来源,但终究是一份巨大的礼物。
23、我们的额叶相当强大,已经把我们送上月球,让我们发现黑洞,认出我们是瓢虫的表亲,但还不足以向我们自己清楚地解释自己。
24、我们按照石头、山川、云朵和人来理解世界,而这是“我们的世界”。关于那个独立于我们的世界,我们知道很多,却不知道这个“很多”是多少。
回应 2019-09-22 22:49 -
顾舜若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ΔS≥0 读作“Delta S永远大于或等于零”...... 在基础物理学中,这是唯一一个能够表明过去与未来有所区别的方程,唯一一个涉及时间流动的方程。在这非同寻常的方程背后,整个世界隐匿其中...... 如果一副牌的前二十六张都是红色的,后二十六张都是黑色的,我们就把这些牌的排列称为“特殊的”“有序的”。洗牌之后,顺序就消失了。最初有序的排列就是“低熵”的排列。但是请注意,如果我们观察的是牌的颜色——红或黑,那么它...2019-09-16 21:49 2人喜欢
ΔS≥0
读作“Delta S永远大于或等于零”......
在基础物理学中,这是唯一一个能够表明过去与未来有所区别的方程,唯一一个涉及时间流动的方程。在这非同寻常的方程背后,整个世界隐匿其中......
如果一副牌的前二十六张都是红色的,后二十六张都是黑色的,我们就把这些牌的排列称为“特殊的”“有序的”。洗牌之后,顺序就消失了。最初有序的排列就是“低熵”的排列。但是请注意,如果我们观察的是牌的颜色——红或黑,那么它是很特殊的,因为我们正把注意力放在牌的颜色上。如果前二十六张牌都是红桃和黑桃,那么这种排列也很特殊。或者都是奇数,或者是这副牌里最褶皱的二十六张,又或者是与三天前完全相同的二十六张牌……或者它们有其他共同点。仔细思考,如果我们观察其全部细节的话,每一种排列都是特殊的,每一种排列都是独一无二的,因为每一种排列都有其独特的一面。就如同对母亲而言,她的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
如此看来,只有当我把目光聚焦于牌的特定方面时(在这个例子中是颜色),“某些排列比另一些更特殊”的概念才有意义(比如二十六张红色的牌,然后是二十六张黑色的牌)。如果我们从各个方面对牌进行区分,那所有排列就都是等价的:没有哪个比其他的更特殊。只有当我们以一种模糊与近似的方式看待宇宙的时候,“特殊性”的概念才会出现。
玻尔兹曼说明了熵之所以会存在,是因为我们以一种模糊的方式描述世界。他证明了熵就是我们模糊的视野无法区分的不同排列的数量。热量、熵、过去的低熵都是近似地、统计性地对自然进行描述的概念。
过去与未来的区别与这种模糊有深刻的联系。如果我把世界微观状态的全部细节纳入考虑,那么时间流动的特征会消失吗?
是的。如果我去观测事物的微观状态,那么过去与未来的区别就会消失。
回应 2019-09-16 21:49
-
女宛心兑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一个被剥离至本质的世界,闪耀着荒芜与恼人的美。 先于观察就理解某种事物的能力,是科学思想的核心。 物体下落就是由于这一时间的延缓。在时间流逝一致的地方,比如星际空间,物体不会下落,它们会浮在空间中。而在我们的星球表面,物体会自然倾向于向时间流逝更慢的地方运动,就像当我们从沙滩往大海奔跑时,腿上水的阻力会让我们向前方跌进海浪里一样。 观看日落,运动的并非太阳,而是地球。我们用错乱的眼神看着整个星球--...2019-08-13 11:38
一个被剥离至本质的世界,闪耀着荒芜与恼人的美。 先于观察就理解某种事物的能力,是科学思想的核心。 物体下落就是由于这一时间的延缓。在时间流逝一致的地方,比如星际空间,物体不会下落,它们会浮在空间中。而在我们的星球表面,物体会自然倾向于向时间流逝更慢的地方运动,就像当我们从沙滩往大海奔跑时,腿上水的阻力会让我们向前方跌进海浪里一样。 观看日落,运动的并非太阳,而是地球。我们用错乱的眼神看着整个星球----以及我们自己----向后旋转,远离太阳。 比起我们平常模糊的视野,有时疯狂的视角看得更远。 万物的产生由它而来,万物的灭亡也归复于它,这源于必然性。因为万物遵循时间的秩序,将公平赋予彼此,互相补偿彼此间的不公平。 空间中的每个点都有不同的时间。并不是只有单一的时间,而是有非常非常多。 物理学并不描述事物“在时间中”如何演化,而是描述事物在它们自己的时间中如何演化,以及“时间”相对于彼此怎样演化。 这个世界的事物交织在一起,以不同的韵律舞蹈。 但所需负担的轻了,因为一切回头的尝试,都是徒劳。 热量是分子的微观振动。热茶中,分子振动得剧烈;凉茶里,分子振动得没那么剧烈。加热并熔化一块冰,会让分子剧烈地振动,失去它们之间紧密的联结。 对于一切运动的物体,时间流逝得都要慢一些。 延展的现在 物体的位置是指其周围有什么。 时空就是引力场。 在广袤的宇宙中,没有我们可以合理地称为“当下”的东西。决定时间长度的物理基础不是一个区别于世界其他组成部分的独立实体,而是动态场的一个方面。它会跳跃、涨落,只是在相互作用时实体化,在最小尺度之下无法被发现……那么,这一切之后,时间还剩下什么呢? 你扔掉手表,你尝试理解,这看似能抓住的时间,只不过是指针的运动。(感恩而死乐队walk in the sunshine) 思考世界的最佳方式应该基于变化,而非不变。不是存在,而是生成。 我们可以把它看作由事件、发生、过程、出现组成。它不能持久,会不断转化,无法在时间中永恒。 即使那些最“像物体”的物体,也只不过是很长的事件。最坚硬的石块,根据我们所学的化学、物理学、矿物学、地质学、心理学,实际上是量子场的复杂振动,是力瞬间的作用,是粉碎重归尘土前短时间维持原状、保持平衡的过程,是星球元素间相互作用的历史中短暂的篇章是新石器时代人类的痕迹,是一群孩子使用的武器,是一本关于时间的书中举过的例子,是本体论的隐喻,也是世界被分割出的一部分----那世界与其说取决于被感知的物体,不如说取决于我们进行感知的身体构造。 一个家庭不是物体,而是关系、事件、感受的集合。一个人呢?当然也不是物体,就像山上的云,它是食物、信息、光、语言等进进出出的复杂过程……它是社会关系、化学过程、情感交流网络中的一个结点。 我们通过研究变化而非研究物体来理解世界。 “物体”本身仅仅是暂时没有变化的事件。 像我们这样相信物理的人都知道,过去、现在、与未来之间的区别只不过是持久而顽固的幻觉。----爱因斯坦 比如下次满月后的第三天,太阳在最高点时,我们见面。或者明天时钟指向4:35时我来找你。如果我们可以找到足够多彼此同步的变量,就可以用它们来表示时间。 但带来伤感的并非失去,而是情感与爱。没有情感,没有爱,失去也就不会带来痛苦。因此,即使是失去带来的痛苦,也是好事,甚至很美妙,因为它让生命充满意义。 在那里,苹果生长,产出了我们的苹果酒:时间。这甜美的果汁中蕴含了所有的美食以及生命的滋味。 从最微小的事件到更复杂的情况,都是这一不断增加的熵的舞蹈,是毁灭者湿婆的真实舞蹈,被宇宙最低的低熵滋养孕育。 我们是过程、事件、复合物,并且受限于时空。但如果我们不是一个单独的实体,那么是什么建立了我们的身份和统一性呢?是什么造就了这一切?我是卡洛,我的头发、指甲、双脚被认作我的一部分,我的愤怒与梦也是我的一部分,我认为今天的我与昨天的我是同一个卡洛,明天的我也是如此----是那个在思考、受苦与感知的人。 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种视角。通过对我们生存必不可少的广泛关联,世界在每个人那里得到映现。 我是自己的念头,充满着我写下的语句的痕迹;我是母亲的爱抚,是父亲悉心教导出的宁静祥和;我是青春期的旅行;我是自己的阅读在脑海中的积淀;我是我自己的热爱,我的绝望时刻,我的友谊,我书写的,我倾听到的;铭记在我记忆中的脸庞。最重要的一点,我是那个一分钟以前为自己泡了一杯茶的人,那个刚才在电脑里打下“记忆”这个词的人,那个刚刚写下正在完成的这句话的人。如果这一切全都消失,我还存在吗?我就是这部正在进行的长篇小说。我的生活由此构成。 记忆把分散在时间中的过程联结在一起,而这些过程组成了我们。 理解我们自己也就是反思时间,而为了理解时间,我们也要反思自己。 年龄与时间实际上并不存在,而只是存在于头脑中。 尽管空间由我们的外在感知塑造---通过把我们所见的外在事物进行组织,但时间由我们的内在感知塑造----通过组织我们的内在状态。 滞留(retention) 在我们听到一个音符的瞬间,前一个音符就“保存”了,于是那个音符也成了滞留的一部分,以此类推。它们一同运作,使当下包含过去的连续痕迹,逐渐变得越发模糊。按照胡塞尔的说法,通过这一滞留过程,这种现象“构成了时间”。 整个大脑的运作都基于留在连接神经元突触中的过去痕迹的集合。 生是苦,老是苦,病是苦,死是苦,怨憎是苦,爱别离是苦,求不得是苦。这些都是苦,因为我们必须失去我们所拥有以及所爱的。因为一切生起的必然灭去。使我们受苦的不在过去或未来,它就在那儿,现在,在我们的记忆里,在我们的期待里。我们渴望永恒,我们忍受着时间的流逝,我们因时间而受苦。时间即苦。 因为它只不过世界转瞬即逝的结构,世界里发生的一次短暂涨落,而这足以让我们这些由时间构成的生物诞生。 你必须睿智,倒掉杯中酒,在这短暂的生命中,装入珍视良久的希望 也许时间的情感正是时间对我们而言的样子。 我们可以看到没有时间的世界:可以用心灵之眼感知到世界的深刻结构,如我们所知,时间不再存在---就像山上的傻瓜看到日落时发现地球在转动,而我们开始发现我们就是时间。我们就是这个空间,这个在神经元连接里由记忆的痕迹开启的空地。我们是记忆,我们怀旧,我们期许着不会到来的未来。由记忆与预期开启的空地就是时间:有时是痛苦的来源,但终究是一份巨大的礼物。 这一切来自何处?来自造就我们的方式,来自我们恰巧成为的样子。我们是漫长的化学、生物、文化结构的选择过程的产物---它们在不同层面已经相互作用了很久,以形塑我们之为我们的有趣过程。 我们看不到物质的原子结构,看不到空间的弯曲。我们看到的自洽世界,只不过是从我们与宇宙的接触中推断出来的,而且要用我们愚蠢至极的大脑能够应付的过度简化的语言进行组织。 我们的思维受制于自身的弱点,更受制于自身的语法。 “银链折断,金罐破裂,瓶子在泉旁损坏,水轮在井口破烂;尘土仍归于尘土。”这样很好。我们可以闭上双目,开始休息了。对我来说,这一切合理又美妙。这就是时间。 引自第1页 回应 2019-08-13 11:38 -
“本书的第三部分是最困难的,但也是最重要的,因为这部分与我们联系最紧密。在一个没有时间的世界,肯定有什么东西导致了我们熟悉的时间的产生,以及它的秩序,让未来不同于过去,让它平滑流动。我们的时间肯定会以某种方式出现在我们周围,至少是因为我们而生,也依循我们的尺度。” “物体下落就是由于这一时间的延缓。在时间流逝一致的地方,比如星际空间,物体不会下落,它们会浮在空间中。而在我们的星球表面,物体会自然...
2019-08-31 19:21
“本书的第三部分是最困难的,但也是最重要的,因为这部分与我们联系最紧密。在一个没有时间的世界,肯定有什么东西导致了我们熟悉的时间的产生,以及它的秩序,让未来不同于过去,让它平滑流动。我们的时间肯定会以某种方式出现在我们周围,至少是因为我们而生,也依循我们的尺度。”
“物体下落就是由于这一时间的延缓。在时间流逝一致的地方,比如星际空间,物体不会下落,它们会浮在空间中。而在我们的星球表面,物体会自然倾向于向时间流逝更慢的地方运动,就像当我们从沙滩往大海奔跑时,腿上水的阻力会让我们向前方跌进海浪里一样。物体会下落,是由于在较低的位置,时间被地球减慢了。”
“而诗歌也许是科学的另一个源头:能够看见不可见之物。”
“不可能把热量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而不引起其他变化。 此处的关键点在于其与物体下落时的区别,例如,一个球可能会下落,但它也会反弹回来,热量则不然。 这是唯一一条能够把过去与未来区分开的物理定律。”
“克劳修斯引入了一个量,来量度热量的单向不可逆过程。由于他是个很有学识的德国人,他用了古希腊语“熵”为之命名: 我喜欢用古代的语言来给重要的科学量命名,这样它们就不会在现在依然在使用的各种语言中发生变化。因此我建议把物质的这个量命名为“熵”,在希腊语中意为“转化”。”
“热振动就像在不停地洗一副牌:如果牌是按顺序排列的,洗牌的过程就会把顺序打乱。这样,通过洗牌——借助万物自发的无序化,热量就从高温物体传向了低温物体,而非反之。熵的增加只不过是普遍又常见的无序的自然增长。”
“过去与未来的区别只适用于我们对世界模糊的观察。这个结论让我们目瞪口呆:一种如此清晰、基本、存在的感觉——对时间流逝的感觉——真的有可能源于我无法认识世界的全部细节吗?是由于我们的短视产生的扭曲?如果我可以清楚地看到数百万分子的真实舞蹈,那么未来就会和过去一样,这是真的吗?对于过去,我了解的与不了解的,与未来同样多,这可能吗?即使把我们对世界的感知经常出错这个事实考虑进来,世界真的与我们感知的如此迥异吗?”
“如果我们所说的“时间”只表示“发生”,那么一切皆时间。时间之内别无他物”
回应 2019-08-31 19:21
-
时间在多大程度上是主观所固有的直觉,对任何坚定的自然主义者来说仍然很重要,他们将其视为自然的一部分,不害怕谈论“现实”,并研究它,与此同时承认我们的理解与直觉从根本上是经我们的大脑这个有限的工具的运作方式过滤过的。这个大脑是现实的一部分,而现实取决于外在世界与头脑运作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 但是思维是头脑的运作。对于这种运作,我们已经开始理解(甚微)的是,整个大脑的运作都基于留在连接神经元突触中的...
2019-12-06 18:10
时间在多大程度上是主观所固有的直觉,对任何坚定的自然主义者来说仍然很重要,他们将其视为自然的一部分,不害怕谈论“现实”,并研究它,与此同时承认我们的理解与直觉从根本上是经我们的大脑这个有限的工具的运作方式过滤过的。这个大脑是现实的一部分,而现实取决于外在世界与头脑运作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
但是思维是头脑的运作。对于这种运作,我们已经开始理解(甚微)的是,整个大脑的运作都基于留在连接神经元突触中的过去痕迹的集合。数以千计的突触不断形成,又被清除——尤其在睡觉时,只留下过去作用于神经系统的模糊映像。毫无疑问,这个形象是模糊的(想想我们的眼睛在每一时刻看到的成千上万个最终并没有留存在我们记忆里的细节),却包含了许多世界。
无限的世界。
这些就是年轻的普罗斯特每天早上重新发现并为之着迷的世界,它们出现在《追忆似水年华》的开篇里......
回应 2019-12-06 18:10 -
但是在身份的基础中,还有第三个要素,也许是最重要的一个:记忆。这就是这些细致的讨论会出现在一本关于时间的书中的原因。我们并不是连续时刻中的独立过程的集合。我们存在的每个时刻都通过记忆,由奇怪的三条线索与我们最近的和最久远的过去相连。我们的现在充斥着过去的痕迹。我们是自己的历史。我是我自己讲述的故事。 ... 记忆把分散在时间中的过程联结在一起,而这些过程组成了我们。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存在于时间中。由...
2019-12-06 17:56
但是在身份的基础中,还有第三个要素,也许是最重要的一个:记忆。这就是这些细致的讨论会出现在一本关于时间的书中的原因。我们并不是连续时刻中的独立过程的集合。我们存在的每个时刻都通过记忆,由奇怪的三条线索与我们最近的和最久远的过去相连。我们的现在充斥着过去的痕迹。我们是自己的历史。我是我自己讲述的故事。
...
记忆把分散在时间中的过程联结在一起,而这些过程组成了我们。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存在于时间中。由于这个原因,今天的我与昨天的我是同一个人。理解我们自己也就是反思时间,而为了理解时间,我们也要反思自己。
...
最近有本研究大脑运作的书叫《你的大脑是部时间机器》(Your Brain is a Time Machine),讨论了大脑与时间流逝相互作用,在过去、现在、未来之间建立联系的方式。很大程度上,大脑是一部收集过往记忆的机器,以便使用它们不断预测未来。这出现在很大范围的时间尺度上,从非常短到相当长的时间。
...
预测未来的可能性显著提升了我们生存的概率,因此,进化选择了允许它发生的神经结构,我们就是这一选择的结果。过去与未来事件之间的存在对我们的精神结构十分重要。于我们而言,这就是时间的“流动”。
...
在神经系统的线路中,有些基本结构可以立刻记录下运动:一个物体出现在一个位置,随即又出现在另一位置,这并不会产生两个截然不同的信号,分别传向大脑,而只会产生一个信号,与我们正看着某样东西在移动这个情况相关联。换句话说,我们所感知的并不是当下,因为对在有限时间尺度上运作的系统而言这并没有什么意义。我们感知的是在时间中发生与延续的事物。在我们的大脑中,时间中的延续被压缩为对一段时间的感知。
回应 2019-12-06 17:56 -
«痕迹与原因» 但记忆、原因与结果、流动、过去的确定性以及未来的不确定性,这些只不过是我们给一个统计事实的结果所起的名字,这一事实就是宇宙过去状态的不可能性。 原因、记忆、痕迹、世界生成的历史不止跨越了人类历史的几百年、几千年,而是宇宙故事的几十亿年。这一切只源于这样一个事实:几十亿年前事物的结构是“特殊的”。 而“特殊”是个相对的说法:相对于一种视角才特殊。它是一种模糊,由一个物理系统与世界...
2019-12-06 17:37
«痕迹与原因»
但记忆、原因与结果、流动、过去的确定性以及未来的不确定性,这些只不过是我们给一个统计事实的结果所起的名字,这一事实就是宇宙过去状态的不可能性。
原因、记忆、痕迹、世界生成的历史不止跨越了人类历史的几百年、几千年,而是宇宙故事的几十亿年。这一切只源于这样一个事实:几十亿年前事物的结构是“特殊的”。
而“特殊”是个相对的说法:相对于一种视角才特殊。它是一种模糊,由一个物理系统与世界其他部分的相互作用决定。因此因果关系、记忆、痕迹、世界以及发生的历史,都只是一种视角的结果,就像天空的旋转只是我们奇怪的视角的结果一样。于是,时间的研究不可避免地要回到我们自身。
回应 2019-12-06 17:37
论坛 · · · · · ·
热评 我天天都喜欢躺着,才不是因为懒,而是因为... | 来自lovisa | 3 回应 | 2019-10-13 |
通俗易懂吗?难度大吗? | 来自睦先生 | 4 回应 | 2019-09-19 |
13 有用 子文东 2019-07-10
表面上似乎是一本小书,实际上要读懂、读完,需要的知识储备和注意力都比较多,看到评论中有人提及这本比《时间简史》更容易理解,我想这可能因为作者更多地在讲述“可以如何看”,而非“为什么那样看”,也就是说,比较倾向于概念,而非论述。所以虽然这是一本非常非常精彩优美的书,但还是更适合对当代物理描述的世界有一定印象(至少读过一两本科普)的读者,也就是说读过《时间简史》之类的书。而它最难得的一点是没有局限于一... 表面上似乎是一本小书,实际上要读懂、读完,需要的知识储备和注意力都比较多,看到评论中有人提及这本比《时间简史》更容易理解,我想这可能因为作者更多地在讲述“可以如何看”,而非“为什么那样看”,也就是说,比较倾向于概念,而非论述。所以虽然这是一本非常非常精彩优美的书,但还是更适合对当代物理描述的世界有一定印象(至少读过一两本科普)的读者,也就是说读过《时间简史》之类的书。而它最难得的一点是没有局限于一种科学的角度,而是有着深深地人文情怀,科学成为了人文的一部分,在最后作者谈及理性的价值和情感作为终极诉求的存在时,二者的区分和对立消解了。 (展开)
2 有用 不流 2019-06-21
如沐春风
783 有用 双令 2019-06-29
我天天都喜欢躺着,才不是因为懒,而是因为我的头倾向于待在时间流逝更慢的地方XD
4 有用 某四 2019-07-29
【2019084】怎么会有如此硬核又如此温柔的科普著作啊,写得跟散文诗似的……不断被发光的理论和精妙的比喻惊呆,读完发了好久的呆,然后一边团拢被震得稀碎的三观(碎了,真的碎了,随着“时间以不同的速度流逝”,“过去与未来之间的分别并不存在”,“共同的当下并不存在”这些对我来说太过“新颖”的结论而碎成了粉末),一边不停慨叹宇宙的浩瀚与时间的性感,恍然大悟原来《爱因斯坦的梦》和《你一生的故事》并不是瞎编... 【2019084】怎么会有如此硬核又如此温柔的科普著作啊,写得跟散文诗似的……不断被发光的理论和精妙的比喻惊呆,读完发了好久的呆,然后一边团拢被震得稀碎的三观(碎了,真的碎了,随着“时间以不同的速度流逝”,“过去与未来之间的分别并不存在”,“共同的当下并不存在”这些对我来说太过“新颖”的结论而碎成了粉末),一边不停慨叹宇宙的浩瀚与时间的性感,恍然大悟原来《爱因斯坦的梦》和《你一生的故事》并不是瞎编的!【喂】讲“时间的重建”的章节确实不太好懂,作者甚至建议那些觉得“难读”的读者直接跳过其中两章……但整体是非常“好读”的,常有些旁逸斜出的迷人抒情。卡洛·罗韦利也刷新了我对科学工作者的刻板认知,总体感觉,不读普鲁斯特的贺拉斯迷不是好物理学家……他讲出了“世界由亲吻的网络构成,而非石头”这种话哎! (展开)
5 有用 大头绿豆 2019-07-17
读卡洛的书,很容易忘记「时间」。因为你会被那些与直觉相悖的观察世界的方式吸引,沉迷想象,神游万仞。作为读过两本他的书的读者,尽管在书中常常能见到他在其他著作中曾提及的观点,但所获仍多。尤其是,时间是那么迷人的东西啊。我们当然不能指望读完就此掌握时间所有的秘密,但这是一道门,通往洪荒之境,低熵时空。真想把注解中的许多经典论文读遍,尤其是那篇卡洛声称已经解决了时间旅行问题的(1976年?)的论文。
0 有用 你爹不是秦始皇 2019-12-07
从时间的秩序,到生命的谏言,是物理是数学是哲学是诗歌是音乐是一切,是无限的生命。亦非常感谢杨光先生,把这么难的翻译完成的信达雅,会反复读的!
0 有用 TT夜猫子 2019-12-07
世界上没有物体存在而是事件发生。物体在时间中持续存在,而事件的持续时间有限。一场战争不是物体而是一系列事件;一次暴风雪是事件的集合;山上的一朵云是风吹过山上时空气中水蒸气的凝结;波浪是水的运动;一个家庭,是关系事件感受的集合;一个人呢当然也不是物体,它是食物、信息、光、语言等进进出出的复杂过程,它是社会关系、化学过程、情感交流网络中的一个节点。通过研究生物的演化与生存,我们理解生物学;通过研究人与... 世界上没有物体存在而是事件发生。物体在时间中持续存在,而事件的持续时间有限。一场战争不是物体而是一系列事件;一次暴风雪是事件的集合;山上的一朵云是风吹过山上时空气中水蒸气的凝结;波浪是水的运动;一个家庭,是关系事件感受的集合;一个人呢当然也不是物体,它是食物、信息、光、语言等进进出出的复杂过程,它是社会关系、化学过程、情感交流网络中的一个节点。通过研究生物的演化与生存,我们理解生物学;通过研究人与人交往、思考的方式,我们理解心理学;通过形成过程而非存在,我们理解世界。物体仅仅是暂时没有变化的事件,一切都迟早要复复归尘土。语法的发展来自我们有限的经验,在我们理解了世界丰富的结构之后,才发现语法不那么精准。人们探究内心对时间的感知胜于探究外在的时间本质。时间就是我们与世界相互作用的形式身份的来源 (展开)
0 有用 秦瑟读书 2019-12-07
这是一本关于时间的科普著作,作者卡洛·罗韦利是一位理论物理学家。正如上文所说,书中颠覆了我对时间的看法。他先是否定了我们对时间的固有观念,然后又探讨没有时间的世界,最后探讨我们所熟知的时间是如何产生的。不过里面涉及理论物理学知识,大部分内容我都没读懂。
0 有用 阿莱夫 2019-12-06
虽然有些很难理解,但分析角度深受启发
0 有用 Maggie May 2019-12-06
以我的智力水平是看不懂啦,真羡慕作者这样又聪明又浪漫的人。所以我的理解是时间只是我们观察世界的方式?是这个意思吗?